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热血江湖页游sf > 正文

11区奇异事件簿丨当我们谈论“艺妓”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7-09-03 13:56  作者:侠客 点击:次 

【本文由特约作者 苑子?于 蕉蕉 独家发表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奇异事件戳这里?(^?^*)】

“艺妓”是日本继黑社会、风俗业之后,又一张充满暧昧色彩的名片。在“自黑”和“黑他”道路上越走越勇的11区,就曾毫不羞耻地以一部《机器人艺妓》的电影,对其进行过一轮相当骇人的花式玩弄。

是的,你没看错,这个如同恐怖片一样的打开方式,其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励(bai)志(he)片。上面那个长相酷像裂口女的女人,名叫春日菊奴,姣好的容貌和身段让她成为茶屋内的当家艺妓。然而本片的女主角,是跟在她身边的那个毫不起眼侍女——春日方江。

很标准的艺妓打扮对吧?呵呵,那接下来让我们切入下一张图。

这两个女子都争着要当艺妓界的战斗机,暗杀界的扛把子,因此,该片又能称之为“新世纪艺妓战士”。

当然,像这样不按套路出牌的艺妓纯粹属于导演自身的恶趣味,不能代表艺妓这一职业从业者的个人意愿——不过或许真有想要成为人造人的艺妓也说不定?

回归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但凡看到类似“惨白如鬼灵的圆脸、娇艳似鲜血的红唇、一丝不苟的发髻、华丽昂贵的和服”等等描述词语时,率先映入眼帘的,想必非艺妓莫属。

她们或如章子怡饰演的小百合一般温柔乖巧,又或似杨紫琼扮演的实穗那般气质超然,再或像巩俐出演的初桃一般妩媚撩人。三种不同类型的女人,归于同一职业身份,其社会地位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三种情况。

这种表述换一种方式来说,那就是:明明大家都是“妓”,凭什么你特么看上去就要比老娘高贵。

因此,本期11区奇异事件簿将与大家一起回归细节,对“艺妓”这一职业身份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明白到当我们在谈论“艺妓”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

一、各式各样的“妓”与“伎”

1.艺妓

“妓”和“伎”,每每在谈论这两个字时,写在最前的总是那一段翻来覆去转换句型的解释。但其实只要你们回过头来一想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如此相似的两个词居然从来没有在词语搭配的选项之中出现,大抵也就能猜到这两个字在撕逼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可塑性。

然并卵的是,网络上关于这两个字使用方法的争论依旧持续至今,各种自带狂风暴雨的引经据典,唬得人一脸冷漠。

因此在这里为了方便阐述,还是得按照国际惯例稍微带上几句。

艺妓在日本关东等地区被称为“芸者”,而在京都大阪地区则称为“芸妓”。明治时期之后,“芸妓”这种说法越来越普遍。

最开始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基本上全是男性。17世纪伊始,他们开始频频出现在东京和大阪的各大娱乐场所当中,以演奏传统鼓乐和说唱维持生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往后数百年时间里,当初那个所有人都误以为将会开创的男性时代,竟然逐步地被女性从业者取而代之。

18世纪中叶,艺妓界迎来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从业者。在这之后,从事艺妓这一职业的人员开始逐渐倾向于女性,鲜有能看见男性的身影,而“艺妓”也逐步取代当年的“艺伎”,成为如今最为常用的说法。

讲道理,化成这样个人觉得真的很难辨雌雄咯……捂脸哭

综上所述,“妓”与“伎”分别对应的是“女”和“男”,无关错别字,无关性工作者的引申义,纯粹只用作区分从业者的性别罢了。

2.歌舞伎

看到这个名词,首先想到日本著名红灯区“歌舞伎町”的小伙伴,烦请按照“男左女右”的规则举起你们的爪子……事实上,歌舞伎町里没有歌舞伎,歌舞伎也不会出现在歌舞伎町当中。

歌舞伎出现在17世纪左右的江户时代,与能乐、狂言一同被视为日本传统文化财产之一。在出云巫女阿国的周游推广以及后续一系列政策手段的影响下,原本只是一种市民艺术的歌舞伎凭借受众范围广、受欢迎程度高等优势,社会地位大幅度得到提升,并逐步超越贵族艺术。

明治维新后,海外归国的知识分子和执政者以歌舞伎当作日本文化的代表,由此奠定了其在日本传统艺能界的首席地位。

上图两位演员均是歌舞伎出身,右边的是市川海老藏,曾在电影《一命》中饰演落魄武士津云半四郎。而左边的是中村狮童,出身于日本歌舞伎世家的中村,父亲及叔父都是歌舞伎演员,他自幼接受日本传统戏剧训练,年仅九岁已开始参与歌舞伎的演出。国内观众对他最为熟悉的印象,应该是其在电影《霍元甲》和《赤壁》里面的表现。

歌舞伎与艺妓和舞妓不同,比起职业身份,歌舞伎更倾向于代指日本传统戏剧的一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歌舞伎在诞生的初期确确实实存在过色情表演,但并没有维持太久的时间。1629年,幕府下令禁止女性演出歌舞伎,至此拥有女性的“游女歌舞伎”时代宣告结束,仅属于男性的歌舞伎时代由此展开。

在今天的日本,但凡谈及歌舞伎,从事这一职业清一色为男性演员。假如说从“艺伎”到“艺妓”是女人魅力的升华,那么从“游女歌舞伎”到“若众(指尚未举行成年礼年轻男子)歌舞伎”,则算得上是男人魄力的展现。

3.舞妓

舞妓和艺妓,用数学口吻来解释,应该是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艺妓一定做过舞妓,而舞妓却不一定能够成为艺妓。

在《艺伎回忆录》当中,章子怡饰演的小百合起初的身份就是一名舞妓。她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也不具备人气去独立承接各种演出生意,只好拜师杨紫琼扮演的实穗,日以继夜地在茶屋进行相应的艺妓修炼。

无论是发型还是着装,都是很标准的舞妓装束。

不施脂粉的艺妓,在这里是带着学生“刷经验”的老司机。

舞妓一般比艺妓更年轻,处事待人也会显得相对稚嫩。诗书礼乐、琴棋书画、和服穿着的方法、化妆的手法、走路的姿态和京都方言等等内容,都是一名舞妓日常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修炼的这段时间里,舞妓被禁止外出走动,以防误丢了重要的处子之身。

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着那些重复且繁琐的内容,只盼着能够一夜名震京都城,从而跃升为待价而沽的人气艺妓。然而现实总归不是美图秀秀,更多的舞妓在辛苦和磨难中度过如花似玉的豆蔻年华后,却只能跳下那个名为“游女”的万丈深渊。

【本文由特约作者 苑子?于 蕉蕉 独家发表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更多奇异事件戳这里?(^?^*)】

“艺妓”是日本继黑社会、风俗业之后,又一张充满暧昧色彩的名片。在“自黑”和“黑他”道路上越走越勇的11区,就曾毫不羞耻地以一部《机器人艺妓》的电影,对其进行过一轮相当骇人的花式玩弄。

是的,你没看错,这个如同恐怖片一样的打开方式,其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励(bai)志(he)片。上面那个长相酷像裂口女的女人,名叫春日菊奴,姣好的容貌和身段让她成为茶屋内的当家艺妓。然而本片的女主角,是跟在她身边的那个毫不起眼侍女——春日方江。

很标准的艺妓打扮对吧?呵呵,那接下来让我们切入下一张图。

这两个女子都争着要当艺妓界的战斗机,暗杀界的扛把子,因此,该片又能称之为“新世纪艺妓战士”。

当然,像这样不按套路出牌的艺妓纯粹属于导演自身的恶趣味,不能代表艺妓这一职业从业者的个人意愿——不过或许真有想要成为人造人的艺妓也说不定?

回归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但凡看到类似“惨白如鬼灵的圆脸、娇艳似鲜血的红唇、一丝不苟的发髻、华丽昂贵的和服”等等描述词语时,率先映入眼帘的,想必非艺妓莫属。

她们或如章子怡饰演的小百合一般温柔乖巧,又或似杨紫琼扮演的实穗那般气质超然,再或像巩俐出演的初桃一般妩媚撩人。三种不同类型的女人,归于同一职业身份,其社会地位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三种情况。

这种表述换一种方式来说,那就是:明明大家都是“妓”,凭什么你特么看上去就要比老娘高贵。

因此,本期11区奇异事件簿将与大家一起回归细节,对“艺妓”这一职业身份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明白到当我们在谈论“艺妓”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

一、各式各样的“妓”与“伎”

1.艺妓

“妓”和“伎”,每每在谈论这两个字时,写在最前的总是那一段翻来覆去转换句型的解释。但其实只要你们回过头来一想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如此相似的两个词居然从来没有在词语搭配的选项之中出现,大抵也就能猜到这两个字在撕逼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可塑性。

然并卵的是,网络上关于这两个字使用方法的争论依旧持续至今,各种自带狂风暴雨的引经据典,唬得人一脸冷漠。

因此在这里为了方便阐述,还是得按照国际惯例稍微带上几句。

艺妓在日本关东等地区被称为“芸者”,而在京都大阪地区则称为“芸妓”。明治时期之后,“芸妓”这种说法越来越普遍。

最开始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基本上全是男性。17世纪伊始,他们开始频频出现在东京和大阪的各大娱乐场所当中,以演奏传统鼓乐和说唱维持生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往后数百年时间里,当初那个所有人都误以为将会开创的男性时代,竟然逐步地被女性从业者取而代之。

18世纪中叶,艺妓界迎来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从业者。在这之后,从事艺妓这一职业的人员开始逐渐倾向于女性,鲜有能看见男性的身影,而“艺妓”也逐步取代当年的“艺伎”,成为如今最为常用的说法。

讲道理,化成这样个人觉得真的很难辨雌雄咯……捂脸哭

综上所述,“妓”与“伎”分别对应的是“女”和“男”,无关错别字,无关性工作者的引申义,纯粹只用作区分从业者的性别罢了。

2.歌舞伎

看到这个名词,首先想到日本著名红灯区“歌舞伎町”的小伙伴,烦请按照“男左女右”的规则举起你们的爪子……事实上,歌舞伎町里没有歌舞伎,歌舞伎也不会出现在歌舞伎町当中。

歌舞伎出现在17世纪左右的江户时代,与能乐、狂言一同被视为日本传统文化财产之一。在出云巫女阿国的周游推广以及后续一系列政策手段的影响下,原本只是一种市民艺术的歌舞伎凭借受众范围广、受欢迎程度高等优势,社会地位大幅度得到提升,并逐步超越贵族艺术。

明治维新后,海外归国的知识分子和执政者以歌舞伎当作日本文化的代表,由此奠定了其在日本传统艺能界的首席地位。

上图两位演员均是歌舞伎出身,右边的是市川海老藏,曾在电影《一命》中饰演落魄武士津云半四郎。而左边的是中村狮童,出身于日本歌舞伎世家的中村,父亲及叔父都是歌舞伎演员,他自幼接受日本传统戏剧训练,年仅九岁已开始参与歌舞伎的演出。国内观众对他最为熟悉的印象,应该是其在电影《霍元甲》和《赤壁》里面的表现。

歌舞伎与艺妓和舞妓不同,比起职业身份,歌舞伎更倾向于代指日本传统戏剧的一种形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歌舞伎在诞生的初期确确实实存在过色情表演,但并没有维持太久的时间。1629年,幕府下令禁止女性演出歌舞伎,至此拥有女性的“游女歌舞伎”时代宣告结束,仅属于男性的歌舞伎时代由此展开。

在今天的日本,但凡谈及歌舞伎,从事这一职业清一色为男性演员。假如说从“艺伎”到“艺妓”是女人魅力的升华,那么从“游女歌舞伎”到“若众(指尚未举行成年礼年轻男子)歌舞伎”,则算得上是男人魄力的展现。

3.舞妓

舞妓和艺妓,用数学口吻来解释,应该是充分但不必要的条件。艺妓一定做过舞妓,而舞妓却不一定能够成为艺妓。

在《艺伎回忆录》当中,章子怡饰演的小百合起初的身份就是一名舞妓。她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也不具备人气去独立承接各种演出生意,只好拜师杨紫琼扮演的实穗,日以继夜地在茶屋进行相应的艺妓修炼。

无论是发型还是着装,都是很标准的舞妓装束。

不施脂粉的艺妓,在这里是带着学生“刷经验”的老司机。

舞妓一般比艺妓更年轻,处事待人也会显得相对稚嫩。诗书礼乐、琴棋书画、和服穿着的方法、化妆的手法、走路的姿态和京都方言等等内容,都是一名舞妓日常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修炼的这段时间里,舞妓被禁止外出走动,以防误丢了重要的处子之身。

她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训练着那些重复且繁琐的内容,只盼着能够一夜名震京都城,从而跃升为待价而沽的人气艺妓。然而现实总归不是美图秀秀,更多的舞妓在辛苦和磨难中度过如花似玉的豆蔻年华后,却只能跳下那个名为“游女”的万丈深渊。

二、关于我们在谈论的这些事情

1.不悦己者,也得华丽容妆

在等级分明的日本地区,艺妓所处的行业同样十分注重辈分。从舞妓到艺妓的上升过程中,妆容和服装都会相应有所变化。

针对艺妓的妆容,假如不了解缘由和内涵,单凭那一张张搭配着鲜红唇彩的惨白圆脸,哪怕艺妓们的颜值再高,都不见得每一个人都能接受。

我们先来看脸妆。

艺妓的妆容大致有三个基本特征:厚白色底妆、红色眼影以及不覆盖所有唇部面积的红色唇妆。关于这种厚粉覆盖的化妆手法,有传闻说是因为古代没有电灯,艺妓晚上只能靠着一盏昏黄色的蜡烛进行工作,为了能给在烛光下观赏的客人们带来一种朦胧柔美的既视感,因此艺妓选择将脸涂成白色,加以鲜红的唇彩。

另一种说法则立足于日本传统的色彩文化,白色代表着无暇之美,六月新娘的嫁衣、武士切腹的和服、艺妓脸上的底妆等等,都是凸显这种美丽的最佳诠释。

黑白红,这种视觉冲击强烈的颜色组合是艺妓最具有代表性的妆容。

上图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在被整个白色底妆覆盖的脸部上,唯独发际线边缘留空并未做处理。这是暗指妆容对于艺妓而言宛如一个面具,在彰显神秘感同时,也在提醒着自己。

然后看到发髻和脖子部分。

艺妓的发饰要比身处舞妓时期更为素雅,而发型梳理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舞妓的发型一般是“桃割型”,即正面看像桃子,顶部收紧,两鬓发髻为真发,露出耳朵。而艺妓则采用“高岛田型”,即正面看上下宽度基本一致,耳边发髻多为假发,恰如其分地将耳朵遮住。

这些看上很华丽的发髻,都需要大力拉扯才能定型。因此早年时期的艺妓多半进入中年期就开始有秃头的趋势,现在一般采用假发。

在艺妓那被白色蔓延的上半身里,唯独颈部被“孤零零”地裸露在外。关于这一点,同样具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盈满则亏,脖子上适当留有余地,非但能够引起别人注意,还能突出脖子的纤细。

而另一种说法则称颈部风情乃是日本传统性感的最佳体现,它不仅包裹着性感的挑逗,还很好地藏匿着情欲的暗示。

道数与艺妓出道时间有关,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艺妓是两道,有些却能有三道。

最后看到那一身华丽和服。

我们平日里看到动画中各种祭会上,女生通常都会穿上浴衣,真正能够以和服装扮的,并不在多数。理由很简单,一个字:贵。但对于“职业级别”的艺妓而言,她们拥有的和服数目一般不会低于四十套。

艺妓在挑选和服款式时,通常按照对应的季节选择颜色。比如春天用粉嫩的樱花系列,秋冬时分则选枫叶为素材的和服(类似阴阳师中红叶的装扮)。还有就是,艺妓的和服一般为振袖和服,袖子比较长,是未婚女士的专用服饰(已婚妇女不能穿)。固定衣服的身带系在背后,以显身姿挺拔(游女的身带则在前,目的是方便脱下和被脱下)。

那一套接一套繁琐且严格的装束规定,将“艺妓”的职业地位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不得不承认,那些不悦己者也能盛装出演、盛情对待客人的艺妓们,其创作的社会价值丝毫不会逊色于其他行当的从业者。

2.艺妓与Pochi袋

在19世纪末出现的Pochi袋,起初是客人为向艺妓表达谢意而赠送钱财时用到的制作精美的小纸袋。

1960年以后,随着艺妓的社会地位被削弱,这种纸袋开始从艺妓当中淡去身影,逐步向普通民众靠拢。现在的Pochi袋除了可以用来装放压岁钱的新年红包,还被频繁用作日常的各种活动场合当中,或是会餐后的感谢小费,又或是写下祝福语,随着礼物一同送给别人。

“Pochi”是日本关西地区的方言,意思是“小点儿”或“小小的”。通常在向别人递祝仪时,日本人会习惯先恭敬地说一句:“不好意思,钱很少”,以表达自己谦虚的心情。

将红包发展成为伴手礼,凭借新颖出色的“外形”,成为旅游客人必买的“土特产之一”。就这一点而言,不得不说日本在设计和创新上确实相当有能耐。

3.细节党的福音

在消化完上述系统的描述后,我们不妨来看两个专属于“艺妓剧组”的小细节。

一把油纸伞、一套色彩鲜艳的和服、一个看上去包裹严实的手袋,这基本便是一个艺伎外出表演时的全部行当。手袋如同如同珍宝一般被艺妓抱在左方,印花布之下包裹着一个用苇草编织的小盒子,里面通常装有舞扇、口红、小镜子、整理假发的专用梳子等等化妆品和表演小道具,其功用有点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化妆盒一样。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个是便当盒……来自吃货深深地怨念

左下方那个形状怪异的类似钗子的东西,其实是一把梳子。整体来看,手袋里面的东西不算很多,但相当齐全。

《艺伎回忆录》当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一幕:每一位外出表演的艺妓都会在临出门前接受打火石的洗礼,即用打火石从和类似渔夫用的磨刀石相互撞击,从而弄出一小团火星附在出外艺妓的背上。

其实,临出门时用火石敲打这种做法并不仅仅在艺妓中使用。古代日本的家庭里,当一方要出差外地一段时间,另一方会在对方临出门时在其背后用打火石敲打出火花,以此作为一种祈求平安的祝福仪式。

艺妓从来不在晚上出门,但当有突发情况需要外出时,就必须有人在她背后给予象征平安的火花。这种近乎迷信的传统习惯,其实切身处地去考虑一下,也是一种无奈的辛酸。

1923年东京时间11时58分,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等多地发生7.9级强烈地震(另一种说法称里氏8.1级)。该次地震导致15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约65亿日元。

这,就是在地震史上留下沉重一笔的“关东大地震”。

这次大地震发生后,给日本经济生活带来不可估算的影响。整一个关东地区宛如一个死城,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瘟疫和饥荒成为了普通百姓的日常,令人震怒的是,日本政府还借此为契机,屠杀国内革命党人和海外旅日的中国人、朝鲜人。

内与外的交困,令当时需要依附别人才能生存下去的艺妓们,生活得相当辛苦。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之下,所谓的艺妓情怀与操守,基本上很少有人真的能够从一而终。

她们为了活下去,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但尽管如此,却仍有一部分老艺妓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内心平静且表情平淡。她们对自身作为“艺妓”这一身份,始终保持一分清高与尊严。

“如果有来生,我仍然愿意成为一名艺伎。通过一个个小游戏的方式,让更多人享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这位将近九十二岁的艺妓如是说。

对于“艺妓”,其实每一个人都不会太陌生。各位小伙伴们头一回看到这个职业是在哪里呢?又抱以怎样的一种看待态度?不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下吧!